高醫感染內科/熱帶疾病醫療暨防治中心 蔡季君 教授/主任 (114年10月) |
自從1958年科學家在實驗用的猴子身上第一次發現這種病毒以來,M痘就一直是全球醫療界和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。這種疾病原本被稱為猴痘,但為了避免對某些族群或疾病造成污名化,從2024年2月起正式改名為「M痘」。這是一種人畜共通的傳染病,屬於正痘病毒家族,和大家熟知的天花病毒在基因上很相似,但M痘的症狀通常比較輕微,大多數人只要休息幾週就能自行康復。不過如果是免疫力比較弱的人,像是長者、孕婦或有慢性病的人,還是有可能出現嚴重併發症,甚至會有生命危險。
這種病毒一開始是從野生動物傳到人類身上的,來源可能是齧齒類、靈長類等。最早的疫情主要集中在非洲的中西部地區,當時M痘主要是透過人們直接接觸到被感染動物的血液、體液,或是破損的皮膚而感染的。不過到了2022年,M痘的全球感染人數突然暴增,傳染方式也有了明顯改變,從原本的人畜共通感染,變成主要透過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接觸來傳播,尤其在男同志或雙性戀族群之間的性行為中比較常見,這使M痘逐漸演變成類似性傳染病的流行模式。由於病毒存在於患者身上的皮膚病灶、唾液或分泌物中,因此長時間近距離接觸、性行為或共用生活用品都可能成為感染的途徑。當M痘病毒侵入人體後,通常會有大約6到13天的潛伏期,而當開始出現症狀後,整個病程大約會持續兩至四週。一開始會像感冒一樣,出現發燒、頭痛、肌肉痠痛、發冷,還有淋巴結腫大的症狀。接著過幾天,身上會陸續長出皮疹,位置可能包括臉部、手掌、腳底、生殖器及眼睛等部位,嚴重一點的人,皮疹數量甚至能多達上千顆。這些皮疹一開始只是斑點,然後慢慢演變成丘疹、水泡,最後形成膿皰,之後就會結痂、脫落。
目前針對M痘最常用的疫苗是JYNNEOS (MVA-BN),這款疫苗以減弱型痘苗病毒製成,不僅能有效降低感染風險,同時由於其安全性較高,適用各年齡層和免疫狀況較弱的人使用。完整接種兩劑,保護效果可以高達八成五。兩劑間隔至少一個月,施於皮內或皮下注射。目前台灣僅提供公費的猴痘疫苗接種,尚未開放自費接種。欲施打者可至有提供猴痘疫苗接種服務的醫療院所評估,在高醫可掛感染內科施打。現階段僅限符合公費接種條件者施打。猴痘疫苗公費接種的對象主要分為暴露前預防和暴露後預防,以及其他特殊狀況。暴露前預防適用於醫護人員及從事實驗室作業的相關人員、照顧確診個案人員之高風險接觸者、有高風險性行為者等。暴露後預防則適用於與確診者有過密切接觸的人列為高風險接觸者。2024年8月22日疾管署新增我國駐非洲醫療團人員可比照國內醫療相關人員接種。猴痘疫苗接種後可能出現的副作用,大部分是輕微且短暫的。最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注射部位反應(疼痛、發紅、腫脹、硬塊、搔癢),以及全身性反應(肌肉疼痛、頭痛、疲倦、噁心、發冷等)。極少數情況下,可能會出現嚴重的過敏反應,但通常會在接種後幾分鐘到一小時內發生。
儘管疫苗的保護效果良好,但也無法保證能夠百分之百擋住病毒,所以就算接種了疫苗,還是保持安全的性行為,才能將傳染風險降到最低。
本文章轉錄自高醫醫訊 |